扫一扫,关注我们
在线留言

安全评价security

安全要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安全评价 > 安全要闻

安全才是第一!!!
发布时间:2016-07-20 21:01:13  浏览次数:
        以前,提到安全,人们总是最先想到道路安全,是不是出车祸了。后来在山西长久生活的人们会想到煤炭安全生产,是不是出了矿难。然而,当下,安全有着更加宽领域、多视角的范畴,腐败问题关乎国家政治安全,经济放缓考验着经济安全,污染严重考量着生态安全,信息泄露挑战着信息安全,食品危机频发考问食品安全……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每个人必须时刻面对的首要问题,也可以说,每个人的安全都时刻在受到威胁,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

  关注安全问题应该是一个常态化的课题。如何能避免更大的更严重的安全危机爆发,就必须从小事抓起,从细处做起。古语说:“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就是说,灾祸不是发作的那天才造成的,而且一定有征兆预示。同理,小到一个安全事故的发生,大到一起危害群体安全的事件发生,都是这样。譬如夏天时常发生野泳者溺水而死的事件,并非是因为游泳者的游泳技术,而是因为他对周边环境的危险性预估不足。预估不足,就会贸然下水,等到突发情况出现,已经无法控制局势。再比如,天津爆炸事件、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一系列之前长久存在的貌似微不足道的事故隐患都被不同的群体不同程度地忽略,才最终导致了惨剧的发生。著名的海恩法则指出,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这个法则说明了至少以下三点:一是事故的发生是量的积累的结果;二是再好的技术,再完美的规章,在实际操作层面,也无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第三,哪怕提前防控和治理了999起事故隐患,但只要有一起被忽略,就有可能诱发严重事故。

  本质上说,安全并非普通意义上的“不出事故”,更应该是“不存在隐患”“不存在威胁”。如何能做到这些,最终靠的还是与安全规范息息相关的人。在多起有关公共安全的重大事件中,好多都证明并非天灾,而是人祸。人的粗心大意和责任心不够导致了安全事件的频发。唐朝诗人杜荀鹤这首《泾溪》描绘的就是这种情况,“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人在极度危险的环境中往往会保持小心谨慎,而在看似相对安全的环境下却容易疏忽大意。这种情况表明,不管什么时候,都要保持如履薄冰之心,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只有保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之心,才会在事关公众安全的领域,多检查、多发现,如此,许多安全隐患就可能被发现。据报道,为确保“嫦娥一号”卫星的安全,几乎每个系统、每台仪器都配有应对“意外”的备份,即“故障对策”。可见,平时只有精心,关键时才能放心;平时只有周全,关键时才能安全。如果凡事满足于“差不多”,或者主观上认为“出点事故难免”,则会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也就是“墨菲定律”所认为的,“只要存在发生事故的原因,事故就一定会发生”,而且“不管其可能性多么小,但总会发生,并造成最大可能的损失”。

  任何重大安全事故都是有端倪可查的,都是经过隐患萌芽、发展到事故发生这样一个过程。对任何事故隐患都不能有丝毫大意,不能抱有侥幸心理,或对事故苗头和隐患遮遮掩掩,而要想一切办法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尤其是当一件重大事故发生后,人们往往会忙于处理事故本身,但不能忘的是还要及时对同类问题的“事故征兆”和“事故苗头”进行排查处理。沁和能源集团中村煤业公司透水事故发生后,省委书记骆惠宁现场强调:“要紧密结合山西实际,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总体安全观的战略思想及重大要求,全面排查安全生产领域存在的问题,找准问题的根子,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位。同时,要全面排查其他领域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分级负责,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各级党委、政府和党员领导干部都要强化政治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直面问题,勇于担当,严守纪律,进一步警觉起来,立即行动起来。”在我们山西正在进行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窃以为,他的这番话有着更加深刻的含义,必须引起各行各业、各个领域足够的重视。